一年中最冷的“数九寒天”即将来临!老话说“热在三伏,冷在三九”,虽说冬至“一阳初生”,但此时的阳气极其微弱,好比一株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苗,故而天地之间阳气仍呈敛降之势,气温将持续下降。
古人云: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。三九补的是什么呢?
其实就是围绕肾做文章!
肾为先天之本,是身体的底牌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肾脏为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。”多次提到肾气的功能,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当属肾气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的那段论述。即,肾气充实、平均、壮盛、衰退的变化,直接带来人体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的生理变化。
冬季属寒气为水,肾主水,故而“冬气通于肾”。寒气乃万病之源,但凡外邪入侵人体都是由表及里,最初侵袭皮肤、腠理,而后逐渐进入肌肉、经络、脏腑。当寒气入侵肾时,身体就算得上是“国土沦陷”了——此时,正气不能抵御外邪,就只能往外跑,表现为身体外层很热,而内部极其阴寒。
怎么办呢?
立即着手“三九灸”,以顺应外界阳气生长的态势,帮助人体培补肾阳,驱除寒邪——祛寒气、养阳气、固卫气。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一身正气无碍,病邪自然无孔可入。
那么,三九期间应当如何艾灸养肾呢?
分两步:先补,再益。
补——就是止损,先补“漏”,别让肾精漏掉。好比先把锅补好,否则锅漏了,怎么补也是无底洞。
益——就是添加,通过各种方法补充、生成肾精。
怎么才算“漏”呢?
举例说明:人不动也出汗、遗精、熬夜、人流等,都算漏精。
古人防“漏”有个好方法——鸣天鼓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: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,两手的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,共60下。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,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,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,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。
也可以采用头疗和灸疗的方法刺激耳部多个穴位和反射点。
“耳者,宗脉之所聚也”,艾灸双耳,药性热力可以直接向耳内灌注,宣通耳窍,通调全身经络筋脉,祛除全身寒湿瘀阻,让全身的气血、经络和脏腑都得到加强。
二、益而养藏
自古至今,补肾似乎是男性的专利,其实夜尿多、失眠多梦、腰腿酸软、脱发白发、早衰等问题在现代女性中也很常见。尤其女性要行经、生产、哺乳,这些都很消耗精气神。
三九养肾,有6个穴位,只要把它们灸透,就有助于补益肾精,生化肾气,生发阳气,通调全身体质!
1命门穴
命门穴位于第二、三腰椎棘突间。
命门真火不足,就不能推动肾水运行,肾水滞留在那里,就会出现腰膝酸软、四肢浮肿、男性阳痿早泄、女性宫寒不孕等情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阳虚。
现代人肾阳虚远远多于肾阴虚,所以,加大命门之火尤为重要。
2肾俞穴
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(此穴为双穴,左右各一)
艾灸肾俞穴可补益肾阴肾阳,益肾滋阴,增液润燥。
3神阙穴
神阙穴位于脐正中 。
“脐为生气之源”,它关乎于肾,连及于命门,共为生气之所系。也就是说,神阙是人体生命能源(元气)的所在地,相当于“人体的锅炉房”。
冬至“一阳初生”,艾灸神阙可以激发元神元气,将初生之阳固护在体内,慢慢生发生长,为人体所用。
4关元穴
关元穴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3寸。
“针必取三里,灸必加关元”。关元穴是任脉和三阴经的交会穴,擅长补肾培元、温阳固脱。
三九期间艾灸关元——补元气、温中焦、固肾精,特别适合下焦虚寒(如小肚子凉、晨起腹泻)、元气不固(早泄)、有妇科疾病(痛经)的人群。
5三阴交穴
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,胫骨后缘。(此穴为双穴,左右各一)
三阴交位于肾经、肝经、脾经三条经络的交点,具有益肾精、养肝血、调脾气之功。
6涌泉穴
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,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、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。(此穴为双穴,左右各一)
顾名思义,涌泉就像身体水液涌出的泉眼一样。灸之,可以滋养肾水、上济心火,使肾精充足,从而化生津液滋养身体。有些人动辄发脾气,其实与心火亢盛引起的心浮气躁有关,艾灸涌泉可以帮你降火消气。
在寒冬数九,选择进行三九灸的系统调理,是非常有好处的,一九灸可以敛阴护阳,抗风寒;二九灸可以养肾补阳,固元阳;三九连灸,更能为你的冬天添一把健康的火,伴你温暖度过寒冬!
温馨提示:在一九期间,即12月21日-12月29日,灸满9天可以培阳补虚,温经固本。同时建议每天肾经当令(下午5~7点)时艾灸,效果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