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为小雪节气,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,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,即要注意保暖,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伤害,又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气机的郁滞,因此小雪时节养生要“养肾防寒,调畅气机”,调理要肾经与肝经并用,补益与调畅并行。
因为冬季人体阳气收藏,气血趋向于里,皮肤致密,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,而经过肾、膀胱的气化作用,除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外,大部分化为水,下注膀胱成为尿液,这样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,而肾又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,肾气旺盛,生命力就强,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,而保证肾气旺盛就是这一时节调养的关键。此外,一般的小雪节气里,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,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,所以调畅气机,舒畅肝气也很重要。
小雪养肾防寒
小雪养生,首先要做好防寒保暖。中医学认为,寒主凝滞、收引。冬天手脚伸不开,关节冻僵,是“凝”;气血内收,气不畅、血不行是“收引”,都易致旧症复发。寒从脚下生,除了鞋、袜做到保暖外,还可睡前泡个热水脚,不仅温暖双脚,还能帮助睡眠。热从头上散,冬天须戴帽保暖,尤其是体弱的人、有心脑血管问题的人。老人护胸背,如果胸前受寒,血管易发痉挛,导致风险,可以选择保暖背心保护胸背,也可多晒太阳,尽量晒背部。弱人顾中段,指身体虚弱的人要顾护腰部和腹部,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。所以脾虚、肾虚的人要顾好腰腹。腹宜常摩,简便的方法如以肚脐为中心,由小圈到大圈按摩;腰部则可以经常用手去搓。
肾在腰部腹腔,位于脊柱两侧,左右各一,故称“腰为肾之府”。肾主藏精,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,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人体生长发育、衰老,以及免疫、抵抗力的强弱,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。
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(原穴是指源头,生命的原动力),艾灸此穴,可以滋阴益肾、养阳强腰,生命的原动力强了,就能让气血上达于面,下行于足。
涌泉穴位于脚底,艾灸此穴,可以温阳通络、去除下肢寒气,有效缓解膝盖酸痛、关节无力、全身湿冷疼痛等症状。
命门穴是在人体后正中线上面,就是脊柱正中线上面,和肚脐正好平齐,这个穴很重要。艾灸命门穴有很好的养肾作用。
小雪取穴以督脉:大椎、至阳、肾俞、心俞;
任脉:涌泉、关元、神阙、膻中。
主要养肾气,温暖情绪,调理小肠经。还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、促进新陈代谢。
小雪舒畅肝气
每天伸拉肝胆经可以让气血运行通畅,心情舒畅!
双脚打开,将右手放于后脑处,将左手放在肩胛骨中间位置(够不到肩胛骨可以放到腰间)。打开右臂肘尖,使肘尖使手臂与身体平行。
右手肘尖上提,身体逐渐向左侧弯曲,保持5-10秒钟。
缓缓直立身躯,打开双臂,使双臂平举。
左手向上置于后脑处,右手置于肩胛骨处。打开左臂肘尖,使肘尖使手臂与身体平行。
左手肘尖上提,身体逐渐向右侧弯曲,保持5-10秒。
冬季适当开展户外运动,如散步、打太极拳等,既能使人气血通畅,促进吐故纳新,强身健体,又能怡情养肝,达到护肝舒畅的目的。
养肝绝非一日之功,凡事都贵在坚持,特别是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。
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……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逆之则伤肾”。起居养生亦当顺应四时变化而养“藏”,适当调整作息时间,早卧晚起以助阳气闭藏、精气充养。老年人精血易亏,小孩脏腑娇嫩,均经不起熬夜耗伤,建议22:00前上床。年轻人虽气血充盛,但经常晚睡熬夜同样耗伤精血,损人正气,为日后各种问题种下隐患,故也建议尽量23:00前卧床休息。冬季本就是一个静养藏守的季节,需要有效的休息。这里建议“晚起”并不等于提倡“赖床”,需以日出时间作为尺度。而素有心脑血管问题的人群,清晨起床应当及时穿上外套保暖防寒。因为早上气温偏低,骤然受到寒冷刺激,会引起机体外周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问题的发作风险。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丹参、山楂、黑木耳、西红柿、芹菜等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;苦瓜、玉米、荞麦、胡萝卜等降血脂的食品;腰果、芡实、山药、栗子、核桃、黑芝麻、黑豆等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。顺应天时,养阴潜阳,贵在蓄藏。